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甘比亞將廢除女性割禮:談女生難以啟齒之痛

甘比亞總統賈梅( Yahya Jammeh)於11月底宣布將廢除女性割禮儀式,而這項宣布大出賈的競選團隊及群眾的意料之外:不僅是因為賈梅鮮少觸及女性議題;在民風保守的甘比亞,割禮長久以來被視為「少女的成年禮」,這項宣布極可能讓賈梅流失2016總統大選的選票。

在甘比亞,76%的女性都曾做過割禮儀式,其中56%的人是在14歲以下執行的。女性割禮手術施行於世界上29個國家,多分布於中東及非洲地區。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1.3億的女性進行過割禮手術,且大部分的人仍承受著那「難以向人啟齒之痛」。究竟,割禮是什麼?對女性有什麼樣的影響?這項「儀式」真的說廢除就能廢除的嗎?它跟當地人的生活又有什麼樣的關聯?讓我們一塊來瞭解吧!


割禮是什麼?


割禮,顧名思義,如同男生是去掉生殖器上的包皮,女性割禮的執行過程則殘忍無比:傳統的女性割禮則是以刮鬍刀、碎玻璃片、鐵片等尖銳物品將女生的外生殖器割下。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廢除此名,改以「女性生殖器官殘害切割」(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簡稱FGM)。

馬賽族女孩Kakenya Ntaiya於TED演講敘述自己割禮的過程:

「...我做了一個決定,這是大部分女生不會做的。我與父親商量:『除非你讓我回學校受教育,否則我不參加割禮。』不參加割禮,會讓父親蒙羞,所以他接受了。於是,我參加了這個儀式。 我們很興奮地跳舞、徹夜不睡,等待那一天到來...然後,我們來到這一群婦女的圈子裡。有一個女人坐在中間,那個女人在等著我們,我是第一個,還有我妹妹和一些其他女孩子。當我坐下來並打開雙腳,另外一個女人拿著刀走向我,她抓住我的陰蒂, 然後割下來。

你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況。我一直流血,之後就暈倒了,但很多女孩子會就此死去。我很幸運,活了下來。儀式就是這樣舉行的,完全沒有麻醉,只用一把生鏽的刀操作。 想起來,那真是很不容易渡過的。 我很幸運,儀式完後我母親請了名護士來照顧我,而那是大部份的婦女都不會做的...。」

割禮的整個過程不會有任何的麻醉,更遑論使用的刀片或是否有消毒清潔過。通常,割禮不是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執行,而是由3~4位普通的非洲婦女將奮力反抗的少女團團壓制住,在她的尖叫及反抗聲中,硬生生地將其女性生殖器官割除。

割禮又分為4種類型,其中又以第三種類型「陰部縫合( infibulation )」最為嚴重。這類型的
儀式切除女性的外部生殖器後,再縫合餘下的陰唇,只留下可流出尿液及經血的小洞。要打開縫合的陰部,除了透過性行為外,就得進行手術將其解開。不同地區、族群間實施割禮的狀況也不同,年齡從0~15歲都有,也有女性是婚前才施行割禮。於是你可以想像,這樣粗糙殘暴的過程,且往往沒有受到良好照護的情況下,日後將引起傷口感染、生育困難甚至死亡,許多女性終其一生都活在割禮的陰影下,無法走出。


為何實行割禮?割禮代表著什麼的意義?


根據「歐洲終結FGM網路行動」的資料顯示,女性割禮的施行主要分為幾種原因:

1. 控制女生的性慾。「保持貞節」的重要性,在傳統社會是不言而喻的。施行割禮,尤其是陰部縫合,目的就是要降低女生的性慾,讓她們遠離「放蕩」,提防婚外性行為發生,從而保持女生的貞操。

2. 人們認為女性生殖器是「不潔」的象徵。因為這樣,若沒執行過割禮手術的女性,就不能處理食物或飲品。

3. 性別考量:割禮手術這項儀式,往往被視為女孩成為女人的成年禮。人們認為,割禮中移除的外部生殖器是「女性體內的男性象徵」,此舉動可增進女性魅力,讓女性更為乖巧服從。但割禮除了造成身體創傷之外,也會影響女孩在社會中「審視自己身為女性的角度」,也就是說,割禮將如同印記般在女性的成長過程中形影不離,時時刻刻提醒著她們「身為女人該表現出什麼樣子」,賦予著她們在社經地位中的模樣。

4. 文化認同:就像上一段所述,割禮將如同印記般跟隨著女性;同樣的,在非洲及中東某些特定區域,這些印記就是決定女孩是否成為女孩的象徵,沒施行過割禮的女性是不被族群接受、認同的;如果女孩受不了逃跑的話,甚至整個家族會因此而蒙羞。

5. 宗教因素:儘管可蘭經上沒有割禮的紀載,但某些特定的伊斯蘭國家施行割禮時,通常跟宗教因素無法脫離,目前穆斯林領袖對割禮的看法不一。雖然割禮主要發生在伊斯蘭國家,但也發生在信奉基督教、猶太教、泛靈教地區上。


要廢除割禮,最困難的仍是根深柢固的社會風氣


肯亞馬賽族女孩Kakenya Ntaiya提到,割禮在他們國家是犯法的,但即便如此,卻仍有許多人照做不誤。但與其說他們知法犯法,不如說割禮已形成了根深柢固的社會風氣,並不單靠立法就能一夕解決的問題。

因此,就算一開始提到甘比亞總統賈梅宣布要廢除割禮儀式,甘比亞的社運人士仍強調:「我們不能單憑這項宣布就認為割禮在社會上已被抹去了,法條必須配合相關的措施,比如在學校宣導、與宗教合作,因為最困難的仍是社會上不能動搖的文化與宗教風氣,仍有一大段需要努力的空間。」甘比亞團結行動青年( Gambian Youth for Unity的秘書Yusef Taylor說。

Kakenya Ntaiya於演講的最後告訴大家:「我知道了我13歲所經歷的那個儀式是女性割禮,在肯亞是違法的,我不需要用身體來作為接受教育的交換條件,我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至今,仍有300萬的非洲女性正處於割禮的威脅。我看到她們在哭泣,我知道自己必須做些什麼。」
她在自己的社區創辦了學校,從身邊開始改革,而這小小的改變,也會了全校125個女生的生命帶來轉變:她們不需經歷割禮、不須被強迫結婚,開始意識到夢想是什麼。

的確,在今日的社會,我們能暢談女權主義、兩性平等的意義,卻不能忽視世上有許多女性仍遭受著慘無人道的待遇;我們採取了什麼樣的行動,往往也決定了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Kakenya認為,想要改變這項陋習,就要成為第一個採取行動的人。從一個女孩、一戶家庭,慢慢影響到一個村莊,大至一整個國家,大家一同行動,就有機會改變所處的世界。



封面圖片來源:AMISOM Public Information@Flickr cc by Public Domain


參考資料:
END FGM EUPEAN WORK
The Gambia bans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Nigeria and Gambia Banning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Is A Major Win For Women’s Rights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王丹:健全的民主需強大的公民社會來制衡政府,而不一定是強大的反對黨

你怎麼認識王丹?

時間往前推26年,1989年驚天動地的「六四天安門事件」,讓王丹的生命從此刻上一道鮮明的民主運動痕跡。他曾說:「人生被六四卡住,我很光榮。如果說,王丹就是歷史事件的見證,一點也不為過。那麼,26年後的現在呢?這道深深的痕跡對他的生命起了什麼樣的改變?而除了這道六四帶給他的歷史「印記」之外,你還可以怎麼認識王丹?在他的眼裡,中國改變了多少?中國與台灣在這幾年來又產生了什麼樣的轉變?

募資中的專案「王丹隨筆」,讓每位對上述問題想了解更多、知道更清楚的讀者,能隨著他的四大專欄主題:《王丹書架》、《每週國際》、《鏡頭中》、《王丹信箱》,掌握兩岸三地更豐富多元的面向。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滾動,六四後的中國早就大不同。這次,讓王丹以他獨特的出身背景、專業的研究領域結合的視角,告訴讀者們,他觀察到的中國,是怎麼樣的世界。

為什麼會想發起此次的計畫?

我覺得眾籌平台是「既古典又現代」的概念。在人類古典文明的發展過程中,許多作品的成果其實是許多人一起努力得來的,而不單靠哲學家、思想家個人的付出。但在現代社會,寫作者、創作者的作品變得商品化之後,大家越來越斤斤計較,我認為這是人類智慧下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果眾籌平台能使創作者有更優越的生活條件,這也是符合古典文明發展的設想。這理念既結合古典理念、又符合現代科技,我個人很欣賞這樣的想法。

其實我的理念很簡單:我覺得民主是每一個人的事情。在台灣,是2300萬人的事情,每一個人都不應當袖手旁觀,都應當參與進來,民主才能更完善。我們這個社會不進步,就是因為大多數人採取旁觀立場,最好事情都是別人做,然後自己享受成果。現在也有不少人想參與,但是不知道如何參與。而SOS平台這樣的新的設計,就是提供平台和機會,讓每個人都能有參與的方式。

如果你不願意寫、不願意罵、不願意批判,那你至少該出錢支持那些願意寫、願意罵、願意批判的人,要是這個也不願意的話,那就只是白白地享受成果而已,民主就沒有希望了。眾籌平台提供一個機會讓大家進來參與,參與才是民主的核心。

為什麼專欄的主題設定《王丹書架》、《每週國際》、《鏡頭中》、《王丹信箱》四大計畫呢?

先從《王丹書架》說起好了。像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在歐美社會上都非常具有影響性,但台灣我知道除了秘密讀者之外,幾乎沒有人在做這樣的事,因此希望藉由《王丹書架》這系列專欄推動社會的讀書風氣。我會羅列書裡的主要觀點,包括對內容的批評及肯定,年輕的學子可以從閱讀中了解,讓好的觀點透過這專欄散播出去。《每週國際》我想從自己生活中觀察,著重在制度的設計和社會觀念,而不單純寫遊記或國家介紹。因為一年中我會有3~4個月待在美國,因此《每週國際》我會著重寫美國的部分。

中國有本非常暢銷的雜誌叫《老照片》,一篇文章圍繞著一幅或幾幅老照片撰寫,裏頭可能寫些政治、歷史人物,或家常小事,非常受到大家的愛戴。《鏡頭中》也是想以這樣的形式,每篇文章放一張老照片,一張照片代表著一則小故事。現代社會裡,大家都急急忙忙地往前走,沒有時間回顧過往發生了什麼事,因此《鏡頭中》是想讓忙碌的現代人可以回頭看看過去社會發生了什麼事,藉此反思、重新認識我們的生活。另外,《王丹信箱》我想走較詼諧、無俚頭的路線回答來讀者的問題,畢竟那些問題本身就很無俚頭阿!(笑)。

你覺得台灣的民主發展,如何影響到中國的變化?反過來說,中國的成長及變化有目共睹,又會如何影響台灣?

台灣對中國的影響是來自民間的,較為鬆散;但中國對台灣的影響是集體的,是政府在背後推動的力量。像這次東森易主中國執行長的事件就很明顯了,有解放軍背景的公司進來,要買下整個東森;最近清華紫光也想把台灣整個IC技術買走。中國從產業經濟、新聞媒體,從各方面滲透到台灣社會,試圖拉近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距離,利用經濟手段拉攏人心。

我認為,台灣還是能跟中國進行經貿往來,但心裡應該清楚雙方的目的是不一樣的。而且,中國近年GDP成長率一直下跌,從原本的13%直接腰斬成6%,他自己都快保不住了,還跟你做生意?外界會因為消費繁榮的假象誤以為中國經濟繁榮,但忽略了發展太快導致產能過剩,也忽略了國營企業和產業結構的問題。

如果中國想以武力解決台灣的話,確實會有難度,因此中國在這幾年會更積極地用武力以外的手法促進兩岸的統一,而台灣需要有了解中國共產黨會使用的佈局或招數來提醒台灣人。我認為這就是我在台灣的使命感,畢竟我比大多數的台灣人更了解中國。在我SOS的「每周國際」專欄裡,我會建議大家要怎麼認識中國、怎麼面對中國,我認為這些都是台灣人需要了解的。


你怎麼看待這次2016總統大選?另外,就你的經驗觀察,覺得台灣經歷的這幾次的民主選舉,會對台灣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這次的選舉結果各界的看法都蠻一致的,但其實民進黨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改革或進步,這次會讓蔡英文篤定當選,其實就是太陽花學運的成果收割。我們接下來要重視的,是民進黨會變成一黨獨大,而這樣對台灣並沒有好處。一黨獨大對民主來說是非常大的威脅,加上國民黨這次選舉肯定會垮掉,更需要第三勢力整合成一個強大的政黨,成為制衡的力量。

另外,我對於太陽花世代非常不滿。他們全部跑去選舉了,這完全是逆民主而動的表現,是反動行為。太陽花能夠爆發,是一群人長期在各校民運社團耕耘、串聯的結果,現在他們紛紛跑去選立委,有的加入民進黨、有的個別參選,結果現在各校的民運社團都垮掉了,太陽花的基礎沒了!那怎麼指望以後還有一個太陽花呢?

健全的民主政治需要強大的公民社會來制衡政府,而不一定是強大的反對黨。台灣未來的民主,應該是公民社會的參與,而不是三權分立或政黨政治。如果今天政府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經過公民社會的同意才能進行,不同意就做不了,才是民主的展現;以為政黨政治就叫民主的話,是對民主極為膚淺的理解。政黨政治是以「分配」為主的模式,它只是保護民主,但不是真的民主。年輕人一旦進入政黨,就會受到黨的限制,當然也不可能推翻那些體制,還不如留在公民社會天馬行空,為社會指出大膽的方向。

從中國到美國,最後落腳台灣,改變了你那些看法?

影響最大的,是我對「民主」的理解。到美國之前,我以為民主是政黨政治和國家制度建設,但其實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民主包含更多的是社會觀念、社區自治、人民的力量,這才是古希臘式的民主。什麼是最好的民主?「政治正確」的概念就是最好的民主。美國多少人種族歧視,誰敢講?沒有人敢講!這就叫政治正確。思想可以絕對自由,你可以看不起黑人;但言論自由是有限制的,你不能公開歧視黑人。這就像社會的遊戲規則,是美國長期以來積累的共識。如果你公開發表種族歧視言論、納粹宣言造成衝突,是要付出很高的社會成本的。這些都是我在美國觀察到的。

第二個是對民族主義立場的衝擊。過去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我要落葉歸根...等等,但現在我認為人不應該用國家、種族、地域來框限自己。比如我現在住在台灣,我也會發表台灣史的言論,有些台灣人就會認為「你是中國人,憑什麼管台灣的事?」但現在已經是地球村時代了,生活在哪,就要對周遭的事發表言論、表示關心,難道只有台灣人才可以講台灣的事嗎?沒有人有資格允許中國人不愛台灣吧!

另外,過去我覺得「婚姻平權」對台灣社會來說太遙遠了,但現在我越來越重視這個議題。美國民權運動是以婚姻平權作為突破口,因為它背後反映的價值是「平等」。婚姻平權不一定是為了同志族群,因為很多同志根本就不想要結婚,而是反映出社會缺乏的平等價值。但如果只支持同志議題,就把這件事做小了,應該以鞏固民主為出發點,才會吸引更多人參與。















SOS 2016 election

2016的三位總統大選參選人到底是怎麼樣子的人?他們到底怎麼打這場選戰什麼?他們要玩什麼花樣?一般人可能要這麼突破這團迷霧?讓我們還原12/6當天SOS第一場「開放編輯室」的活動,藉由SOS總統大選記者泳瀚、婉婷以及特約合作的「人渣文本」周偉航對這場選舉的觀察,或許能讓閱聽人得出一些端倪。


泳瀚:記錄一般支持者的故事

候選人很會包裝自己,他身邊一整個團隊幫他負責文宣、形象...等等,所以我們在選舉時看到的候選人不一定是很真確的,現階段我們應該對他們說的話思考再三。但支持者的話有很大的機會能聽到真話,他巴不得把自己的生命故事全部講給你聽,卻沒有人要聽他講話。他們跟我們一樣,既不偉大也不失敗,那難道就意味著沒有故事可以寫嗎?他們的感受就不值得敘述嗎?即使他們不如英雄史詩般悲壯,但擁有小奸小惡的平凡人仍擁有良善的地方能夠書寫,甚至能揭露出整個時代的變化。

即使這些選民的感受、需求記錄下來,可能往後無法被後人理解;可是在當下如果沒有人記錄下來,就沒辦法保存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下一代的人也無從得知我們的想法。就像我們現在難以想像國民黨曾經是最反共的政黨,50年後會更加困難。


婉婷:跟訪宋楚瑜的貼身觀察


因為我之前在花蓮工作的經驗,將宋楚瑜的拜拜行程對比花蓮縣長傅崐萁,就能發現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宋楚瑜的行程真是少之又少。雖然行程少,但宋對選民的關心周到,會讓每一個接觸他的人覺得「你是真的關心我」。另外我觀查關於宋的趣事:第他雖然年紀大了,卻會刻意的呈現自己是年輕、跟著上時代的人,比如他使用「壁咚」這個詞就比朱立倫好。

宋楚瑜在宣布副手是徐欣瑩那一天,現場架了33台攝影機,宋辦的人表示:「主席看到這麼多記者在拍,一定很高興。」的確,如果跟蔡英文的場子一比,跟訪在宋身邊的記者真的少了很多。不過也因為沒那麼多人在身邊,宋跟身旁的民眾是比較親近的。


以下是周偉航老師結合了記者婉婷及泳瀚所講的事,再次以他專業的角度分析這場大選能觀察及學習的地方。


候選人特質的表現:觀察他跟選民的互動


每個候選人在公開行程的表現都是一場秀,如果你想看候選人有沒有認真選,就看他有沒有做好每個細節。周回憶他跟前陣子棄選立委的張承中第一次碰面時,是在追垃圾車的狀態,那時周走過去沒有理他,張還是有禮貌地跟他打聲招呼。周認為,張表現出來的態度與細節絕對不是一般會注意到的,背後肯定有民進黨的人在後面幫忙。之後在政論節目上兩人再度碰面,周直接問他:「是誰在幫你?」但張不敢講出口。這種技術性的細節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我們可以藉由「總統大選報導計畫」讓這些不被注意的細節點出來,看穿候選人表面上想作秀的舉動。


候選人的幕僚也不一定真正了解發生了什麼事


很多人都認為總統底下的幕僚一定是非常精明的,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覺。幕僚並不能掌握所有的狀況,他們沒想到選事變化之快超乎預想。周說,大部分的幕僚都會跟他都說:「沒想到事情會演變成這樣,完全都是一場誤會。」但大部分的民眾並不會相信。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認為「王如玄軍宅的買賣狀況會不會只是朱立倫安排好的?是不是有某些計畫在暗中進行?」其實,民眾把選情想的太錯縱複雜了,99%的人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胡亂猜測。有時連黨的內部都一團亂,政治人物也不一定了解真正發生了什麼事。周認為,透過貼身採訪記者對候選人、幕僚團的觀察,更有助於釐清混亂的選情。

總統大選的新聞都經過了「三層過濾」

第一層,專業的「公關作手」。每個陣營的新聞組、文宣部在決定政策推出來之前,一定會先經過某種程度的「塑造過程」,已預先蓋上一層「意識形態的防護罩」。第二層,記者的發稿。記者在處理這些新聞稿時會憑著專業發現哪邊出了問題,但總部會設法按捺那些記者,限制記者將稿子寫在「特定範圍」之內。第三層,編輯台。雖然現在有些即時新聞不經過濾就發文了,但大部分的文章還是要經過編輯台審核後才能出去。

經過了這三層的過濾,候選人傳達出來的訊息,其可信度其實是非常非常低的。那如以周老師寫評論的角度,會看作者寫大選文章時「如何詮釋這則新聞」,而有些鄉民會藉政治人物的話語帶風向,也能從中推測「他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他要這樣做?直接效益是什麼?」透過這樣的觀察,就能知道底下的真實性。但一般人不會曉得,所以就需要有人去做這樣的技術分析:「記者,也需要有人去報記者」,特別是針對總統大選的「新聞製造業」,更應該從某種角度去解構掉。

延伸性的思考、小行程可能出大事

大多數的報導都報「某某今天講了什麼」、「某某又失言了...」,這類型報導通常無法讓你有延伸性的思考,但我們可以從這些報導去思考這個人和他背後的意識形態、和他過去的生活脈絡有何關聯。周舉例,從婉婷和泳瀚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候選人原本的脈絡。選舉前,候選人是怎樣的人?選舉後,會不會有某些轉變?把人帶入新聞脈絡之中,就能突破大選原有的時間限制,不會選舉完後就讓熱情退散。

過去政治人物會在「大行程出大事」這是很正常的,但現在選情變得十分詭譎,也可能在「小環節出大事」在小行程突然出現,殺你個措手不及。舉個例子。候選人可能在一個小行程裡有重大失言,過去這種事情只要記者間互相講好,就會被過濾掉。但現在有許多即時記者,為了搶快、搶時間,有時不需經過編輯台就發文了,所以在小行程裡也可能釀出大事件來。這也是即時新聞的一種特性,它像LIVE播報一樣,意外地開啟了人們關注新聞的另一種可能性。因此在「小環節是否會大事」也是大家未來可關注的重點之一。


中間選民,其實需要更多關注


目前比較少人去深究國民黨支持者的脈絡性。有些淺藍族自認自己是藍的,卻在投票那一刻選了蔡英文,為什麼?其實這正是國民黨想改變局面需思考的問題,但他們目前並沒有做出任何改變;民進黨同樣對這群人不熟,這是他們沒經營過的範圍。但這中間最巨大的一塊,其實需要更多的關注,這一群人不僅是基層選民,甚至掌握了很大的媒體權力。

現在的統派媒體光譜其實很廣,他們會接受獨派、接受國民黨的舊有價值遭強烈批判,但這些人的想法並沒被釐清出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為什麼他們會產生這種思維上的轉變?在他們身上,有什麼相似的「基因」?或許藉由採訪小人物,也能一點一滴地勾勒出這些中間選民的樣貌為何。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子軒 Interview

你對中國認識多少?

「在美國交換時,我認識了一名中國人,他對台灣民主政治相當感興趣,甚至想加入民進黨。即使他心裡願意承認中華民國存在,但仍認為中國是個不可分開的個體。我在他身上觀察到有趣的點是:他是個自由主義者,卻仍強烈地受中國制約。

這樣的制約不僅受東方儒教的影響,也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融合了中國特色的想法。當我們討論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時,我認為他們是獨立、完整的區域,可以自由執行他們民主自決權;但對我中國朋友來說,他可以接受民主自決的觀念,卻擔心中國若失去新疆,就會被西方入侵,讓中國失去戰略要地,這是他的觀點。」

這是專案「37°C 的中國」的作者徐子軒所分享的故事。這個分享,跟你想像中的中國人是一樣的嗎?中國太大,無法一言以蔽之;中國太廣,可能窮究一生都研究不完。或許我們無法全面明瞭中國的多樣性,卻有機會藉由子軒這專案,進一步的檢視自己是否患了坐井觀天的「中國熱(China Fever)」。對中國的想像應該不只一種;對中國的認知不該限於單一片面的資訊。






為什麼想在SOS發起這項計畫?這次去中國,想要寫出什麼樣的故事?

我希望透過自己的觀點來詮釋「我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子。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是,第一,我擁有專業的學術訓練背景,能以較中立客觀的角度去分析數字或現象。第二,在過去書寫上,我習慣以較剛性的方式,書寫有關評論、政治或批判的文章;而「37°C 的中國」會嘗試以軟性、社會學或人類學的角度書寫,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剛好SOS有這樣的平台讓我嘗試寫作,我覺得很高興。

這次去中國,我會去8個城市拜訪8個朋友,大部分是我在旅遊時認識的,分別在不同產業工作,代表著中國年輕一代(年紀約30出頭)對世界、對外來的想像。他們在想什麼?他們想的,跟你想他們的,是一樣的嗎?他們開啟了我對「不同類型的中國人」的認知。

比起透過報紙雜誌來了解中國,我認為我的主題會更加有趣,也更有價值。現在許多人類學、社會學或民族誌在中國的考察都是西方觀點,但台灣人以貼身的方式觀察真的不多,特別是我的內容又跟中國未來產能、經濟相關。這8位朋友是我挑選出來具有代表性的人,他們在特定領域裡釋放的訊號,比官方統計數字更有參考意義。觀察他們看事情的角度,有助於釐清一些我們長久以來疏忽的議題。

怎麼看台灣與中國的不同之處?

看待中國的時候,我會以三民主義的方式去看,包含民族、民權、民生,這三部分中國與台灣真的有非常大的區別。比如說「民生」,中國有強大的「國家資本主義」:由國家掌控的企業、與政府關係良好的企業家,掌握著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目前看來,這套模式看似取得很大的成功,許多台灣人會羨慕中國城市裡漂亮的高樓大廈,卻不會去思考這樣的經營模式是否能持久,也忽略了快速發展背後潛在的環境隱憂。

在「國家資本主義」的模式之下,像「支付寶」、「微信支付」這些電商都跟中國高層關係密切,同時也擁有更多權力來開通。但因為這樣的行為,等於是「再度給予國家權力來控制你」。所有的交易行為、現金收支,都透過支付寶在政府面前無所遁形。比如,微信之前要做貸款,為什麼他們敢做?因為不管你在哪裡、做什麼事情,甚至是到處遷徙、沒有固定住所的農民工,政府掌握了你所有的行蹤及數據,因此他們敢發錢給你,不怕你跑掉。但話說回來,台灣人有可能適應這樣的模式嗎?而這也是台灣與中國最大的不同點之一。


對於媒體慣以「狼性」形容中國人,你有什麼看法?為什麼?

有些中國青年的確特別勤勞刻苦、深夜裡抱著溫水瓶讀書,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子的阿!更何況,他們這樣拚死拚活的讀,出來的產能真的贏過了我們教育制度下的學生嗎?這很難說吧!

台灣的媒體在報導一件事情時,常常喜歡以「東方儒教傳統教化」、「由上對下」的方式來教訓年輕人、動不動就將「草莓族」的標籤貼在他們身上。在我看來,部分台灣媒體確實有些引導因素,讓台灣人覺得「你們不如人」,不能否認有這樣的傾向。甚至,有些政治人物也時常拿台灣與中國比較,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方式,好像在跟大家說「還不快過去對岸發展?」而這背後當然有許多的政治計算在裡面。

大家看到中國崛起,就歸因他們拼命念書、努力賺錢,自然而然的經濟繁榮,但這些事情在30年前的台灣就發生過了,但現在的經濟市場早就大不同了,無法同日而喻。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人投入新創企業,而勞力密集高、需要死拚活拚的產業會漸漸沒落,產業轉型是必須的,但顯然有許多台灣人還沒注意到「中國正在轉向」這件事。


對於王丹於「《王丹書架》:失控中的中國」中討論日本人看中國三大問題,你認同嗎?

1.在中國,「人民根本不信任政府,唯一相信的只有金錢、人脈和家人」。

我認同中國人相信金錢、人脈及家人,但對於「人民不信任政府」這點存疑。其實現在的政治狀態中國跟幾千年前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學者將這樣的現象歸因為「民本」思想:人民認為,政府只要尊重我、給我好處就好了,並不一定需要投票權。不管是不是真的尊重、是否有這麼多好處,只要人民心裡覺得滿足就夠了。比如前陣子的大閱兵,對民眾的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但人們看了覺得士氣昂揚、歡欣鼓舞,心理上得到滿足,認為是中國力量的展現。那你說人民不信任政府,這點我存有很大的疑問。

而人民不信任的「政府」,就我的觀察裡,往往是地方政府、地方官,而非位於中南海的中央政府。就像《九品芝麻官》裡演的,民眾遇到不好的地方官時,還是相信他們可以「攔轎申冤」、「上達天廳」。只要他們在高階官員裡找到一個好官,就能擺平地方貪官,卻不會去思考制度問題,這就是他們根深柢固的思維。

傳統上,當人民收入到達一定的階段時,會產生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必定會向政府爭權,包括西方國家、台灣與南韓都是以這樣的軌跡進行的。當一國的人均收入到12,000美元的時候,政府就必須改革,如果不改革,經濟就回卡住。目前中國人軍收入約7,000~8,000美元左右,但像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類的大城市早就超過了,卻還是顯示出高度的服從性,表示這種傳統邏輯不見得適用於中國。

2.中國的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問題

這現象稱「鄰避效應(不要興建在我家後院)」。只要在家裡隔壁蓋了電廠、垃圾場,他們就群聚一起、集體抗爭。但會凝聚出一股力量來申張權力嗎?目前看來是不會的。北京現在霧霾的問題非常嚴重,但你有看到有人出來抗議嗎?他們寄望的是,北京政府出面說幾句話讓工廠停工幾天;更有人認為北京霧霾不能「家醜外揚」,自己的問題關起門來解決就好,不須讓別人知道。

想要上網糾眾抗議嗎?中國的微博、微信都採「實名制」,如果有人想要在網路上發起抗議活動、發表敏感詞的話,政府馬上將你封鎖、派人來「關切」你,這也是為什麼當初中國不能使用FB、Tweeter、Youtube的原因。

現在中國花非常多錢在「維護內部安全」上,總預算是與國防預算相當的;不管在網路上,或是找居委會(居民委員會)的「大媽」來監視你說的話,用各種方式、手段來控制可能引起危機的行為。如果真的發生了集體抗爭事件,就把錯全推給了地方官,中央立刻將地方官開除、派其他人遞補。一切一如往常,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這就是他們的慣性邏輯。

但最恐怖的是,你能想像身處在13億人世界是怎麼樣子嗎?美國3億人、日本1億2000萬、越南9000多萬人、韓國5000多萬人...,這些我都能夠想像。但13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世界啊?他們能自成一個世界,而在這世界裡面,最厲害的是大家的「總體意志」是極其相似的。中國從過去到現在,幾乎沒有這麼強大的集體意識,而這都是因為「民族主義」的關係,尤其是1911 年實施改革後又變得更加強盛了。

3.「彼得原理」:腐敗盛行,無能者能一直向上爬,最後導致整個組織都是無能者

在一個組織裡,總是會有人能力不足,但靠關係、靠運氣到達他們想要的位子,而且不單只有中國,許多民主國家同樣有這樣的問題。以台灣為例,我們選出的領導人讓大家怨聲載道、抱怨空轉八年,但這不只是政府無能,還有結構上的問題。我們看到中國這麼多無能,但在整體大的結構裡,他就是能往上爬。我相信這不只是中國的困境,而是所有組織、政府內部的困境。

期望參與這項計畫讀者能得到什麼樣的收穫?

最大的收穫,是期待讀者能以「中立客觀但不失主體性」的角度來看待中國。

比如說,有些人看到中國很強大,就想跳到對岸做生意,但他們知道自己原本是怎麼樣的人嗎?中國就好比是個巨人,人人都想站在巨人的肩膀往上爬,但你是否記得,自己終究是小矮人,而不是巨人本身的一部分呢?當你在利用中國資源的時候,是否知道如何回饋到自己人身上?不因中國利益龐大而攀附、不因中國勢力強大而反抗;站在中立的角度將個人成敗看在眼裡,但心裡清楚要從中國那邊得到什麼,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