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活在怎樣的時代?
2.
你將運用怎樣的時代趨勢發展職涯?
這是一個沒有戰爭紛亂、沒有被禁錮言論自由、擁有民主法治的時代,也包含了科技快速起飛、資訊比起以往更十倍百倍的快速散播,知識更加輕易取得,不須行萬里路就能知道天下事的時代。但這樣便利快速的時代,沒有遭受苦難的這一代(我們),對於生活很多時候是無感的,甚至是視為理所當然的。我們這一代還不知道什麼是web1.0就已經進入了2.0的時代,有意識以來電腦就是生活重心的主宰,流行追求個人的小旅行、發展私人小確幸、過著自己的小日子。這樣的生活,到底好或不好呢?我相信,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只是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我在想,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不是缺少需要被栽培的環境,而是缺少被磨練的機會。多餘的保護不但不會幫助我們成長,反而阻礙我們自行從苦難中學習的機會。而要改變這膠著的現況,我相信
“走出去”就對了! 父母師長的經驗固然重要,但那都只能參考用,最後人生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手上,這個時代,沒有標準答案,力爭上游也不一定有光明前程,但至少在這過程中,我們嘗試著用自己的力量,為自己打開視野、接納不一樣的觀點,期待有新的發展出現。
3.【香港-崛起中的藝術與設計之都】 嚮導/陳彥廷
《任務動機》
前言:
創作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體驗,透過不同感官感受著當下,讓不同感受來臨到自己身上。而身處科技時代的我們,有時卻寧願當低頭族,專注於一支手機,卻忘了抬頭看看整個世界的美好,缺乏了跟萬物交流的能力,殊不知很多感受,單靠上網是得不到的。多上街走走,留意身邊事物,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而當你走的大汗淋漓,會更珍惜遇到的東西和景物。
原因:
這次選擇香港這個主題,除了暑假時打工換宿的經驗,讓我對香港客人留下深刻印象進而想探索外,自己也對於這個離台灣只有一小時距離的小島,卻能多次在國際上展露頭角,不管是電影、美食、在地特色,有著濃重好奇心。
每年的一、二月舉辦 “香港藝術節”, 四月 “香港國際電影節” ,十一月 “亞洲藝術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自 2008 年創辦以來,即吸引了無數的國際藝廊、收藏家、策展人及博物館負責人參與, 使其成為亞洲目前最具指標的藝術博覽會。
回歸以來面臨經濟轉型的大環境,香港開始積極發展創意產業,並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或市場,同時北京和上海也正在積極發展創意產業,也更給香港設計產業帶來新契機。曾受英國常期統治的香港,不僅在語言、飲食上受影響,從文化、歷史建築的軌跡也能窺知一二。
(荷李活街道-中區警署)
(灣仔唐樓-和昌大押)
(中西合璧門樓設計-太埔墟火車站)
香港迷人的地方在於,東西合璧又文化多元混雜的同時,可能不會只有雜亂荒誕、走調的感覺,相反的,這份雜亂還有可能是好看的、吸引人的,比如說唐樓,既保留了過去的歷史,活化了建築,也讓添加了城市中一股特色:
文茜世界財經周報/香港「唐樓」 在拜金的小城裡留下歷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F00KA3fGY
地方政府致力於透過特色街道,展示香港文化、產品和生活狀態,保留了原本的味道,但添加了新的策略、市場定位,讓老牌子、老房子也能生存下去,這也展現了香港是個擁有很多可能性的都市,十分國際化,創作空間也很自由。因此,不會只有一種主流,這也是香港的特色。Ex: 金魚街(通菜街)、雀仔街、茶葉街、海味街。透過對生活的觀察,發現設計源於生活,創意常在你我身旁流竄著,而很多設計的養分就是取決於生活中的小趣味,比如金魚街五顏六色的金魚,同時
也提供了更多的想像空間。可惜的是,有些特色小街如<喜帖街>就被清拆了。
香港的特色小街,和其特殊的殖民背景文化所創造的東西合璧色彩,讓我想起台灣也有類似的文化特色:眷村文化,包括台中的彩虹眷村及高雄左營眷村。但很可惜的是,香港致力於保存的文化古蹟的同時,台灣卻致力於把台灣一部分的特色清除。雖然還是有規畫良好的在地特色,如台東的鐵道藝術村、枋寮藝術村等,但整體上台灣的建築還是缺少了連結性,沒有深刻的跟台灣小鎮或街道巷弄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設計源於生活,跟生活分開了,就等於沒有根了,沒有根的設計是很難跟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難以創造出在地精神的。
《主題計畫》
因此,我想藉由這一趟旅程,拜訪街坊巷弄,希望能在旅途中深入了解香港的歷史與地道文化,因為創意來自文化所散發的鮮活力量,對文化了解的越透徹,就越能創造出有趣的觀看角度。
我想從 “文化認同感”的角度出發,問自己一些問題,如:香港這座城市是怎麼樣的城市?/他是誰的城市?/城市記憶的一部份是什麼?/什麼是這座城市的動感文化呢?
都市文化絕非只是高雅的精英文化,更是雅俗融為一體的日常生活文化。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也要反思自己,那些在生活中從未注意的小細節,已經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是不是就是這樣,才沒辦法注意到台灣的在地特色呢?
《行程規畫》
時間: 一個月
地點:以中環為中心點,中上環、灣仔、旺角特色小道為生活圈觀察。
住宿: couch-surfing/住友人家/HostelWord.com上尋找支援, 粗估4000
台胞證:1500
餐費: 視情況而定,粗估10500
交通: 視情況而定,粗估3500
預估花費: 20000
預算籌備方式: 打工、募款
..............................................分隔線啦...............................................................
參考書目: <安迪沃荷經濟學>
思考:
台灣跟香港的關係?台灣的藝術家跟香港的藝術家?對你的影響是?
台灣可以學習的地方是?
1.共通主題串聯
2.有興趣、背景
網站: 經濟學人/Country brief/外交部網站→變成自己的東西
電視:消失的國界
動機之強大!!
動機真是太重要惹!!
必要之修改!!
提前做溝通/聯繫→文化部長/外交部/問香港朋友看法/系上教授
有什麼樣的發展性?跟自己本身的關係?
善用google map:
回台分享可考慮:
school/business/government 巡迴演講。
給自己的話: 不要怕,把夢坐大!! challenge yourself, don't be afrai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