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去南非之前,就與朋友參加一場「台北設計論壇」
(請見網誌http://bearya030.blogspot.tw/2014/05/0329.html
),論壇請到由四位來自芬蘭、韓國、義大利、南非的設計之都執行長談談各個城市對於未來的規劃、發展,城市空間的想像或再生等等,而那時看到來自南非開普敦的執行長Mr. Richard侃侃而談今年為設計之都的開普敦如何進行Co-Design
Programme, 談到想藉由設計工作坊的機會,讓不同族群間有機會能坐下來,藉由一同思考、做模型,想像社區未來的方向與前景,而這點深深吸引到我。因此我跑去找執行長,告訴他去南非的初衷,他也爽快地將名片給我。於是我連絡上Workshop的工作人員,安排時間與地點(因為工作坊是每個禮拜在不同地方舉辦,全開普敦總共超過70個),也剛好有朋友協助交通住宿問題,才讓我有機會到Sir Lowry’s Pass參加工作坊。
這次Workshop的主題為
“Developing Our Parks”,主要想藉由大家腦力激盪、提出構思,再經由設計師彙整大家的意見,最後由公部門執行,創造一個適合居民活動、小孩能安全玩耍的公共空間。總共分8組,每組約4-6人,以換桌的方式進行。一開始,由當地人先介紹Sir Lowry’s Pass的歷史及文化。原來,他們的祖先是由西邊的Somerset
West遷移過來的,從以前到現在都是貧窮的地區,且有嚴重淹水的問題。而令人感動的是,因為當地人講的是Afrikaans,於是另一位居民主動協助翻譯成英文讓我明白。 大會中討論到如何將Problems轉為Opportunities,居住的問題由大家共同投票表決,發現大家最在意的是高失業率、垃圾隨意傾倒、公共設備不足的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我開始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發現因為語言優勢的關係,有些黑人僅能以少少的英文表達,相對來說白人就佔發言的領導權,且非常有效率的開始構思,決定誰要上台講,誰要計分或當記錄,但他們對於外國人(就是在下我)很尊重,一發現我有不懂的地方都會詳細解惑,當我終於了解了也露出非常高興的表情。
在種種的問題當中,發現以垃圾隨意傾倒最為嚴重,但政府也沒有想加強的意思,因此垃圾隨處可見。有一位母親很擔心地說,小孩子從小在缺乏乾淨、舒適的環境下長大,雖然在家裡教育他不要亂丟垃圾,但一出門就會看到隨意亂丟的大型垃圾一處處堆積著,讓她有深深的無力感。
另一個問題為高失業率,一位當地的小學老師說,要發展Sir Lowry’s Pass的話,觀光是很好的開始,但多數資源都握在受過少數高等教育的白人手上,他們大部分是高階的政府官員,但卻很少重視地方發展。。我問,那你們的教育呢?因為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教育吧。她說,這邊的人到Grade 12(大約我們的高三)之後就要選擇到外地繼續讀書或直接工作,但家庭環境或經濟的關係,多數人付不起昂貴的學費而放棄就學,受教程度不高能得到的工作只是短暫性的,可能去賣水果、當園藝工人或修馬路工人,當然也有能持續一、兩年的,但是是少數。
但不能完全是政府的錯。聽當地白人說 “黑人沒有明天”,他們只活在今天、活在當下,因此不開心或不想做的話,隔天馬上就辭職了,甚至有不開心就把放火把學校燒掉,他們卻很開心在街上跳舞的新聞,之後孩子沒學校可念就開始怪政府無所作為,這就是為什麼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間接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的因素之一。這位老師繼續說,她寧願開很遠的路送孩子到市區較好的學校上課,也不願意讓孩子到鎮上的學校學習,因為她不想小孩未來跟鎮上大多數的人一樣。這聽起來來很自私,但卻是身為家長千真萬確的心聲阿!
這次的工作坊是很難得的經驗,讓我有機會一次接觸到不同族群、年齡、背景文化來的人,從不同面向剖悉問題,一開始參加的初衷就是想了解不同文化的人怎麼看待同一件事情,而居住在共同空間的他們,能一同想到什麼方法解決居住上的問題。印象深刻的是,整個過程中每個參與者沒有一個是敷衍的,不分男女老少,不管英文好或不好,每個人都踴躍地發表他們對於社區的看法,希望能在未來住的更好。我不禁想,晉升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台北,當我們舉辦設計思考的工作營時,也能積極地參與,為更好的未來一起努力嗎?在Sir Lowry’s Pass我看到的是,縱使他們資源缺乏、缺乏良好教育機會、居住環境惡劣,但他們不因此氣餒,仍想讓下一代有更好的未來。但我們呢?我們真的關心自己居住的環境嗎?真的了解身邊的公共議題嗎?一次的工作坊,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反省與思考……。
(以下圖片為工作人員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