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網摘:美證交會控日立涉嫌行賄南非國民大會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日立製作所(Hitachi)涉嫌行賄南非國民大會(ANC)。總公司位於東京的日立,出售南非子公司25%的股權給ANC,並與ANC簽訂2份發電廠的合同,分紅給南非門面公司500萬及100萬美元額外的「成功費」,來掩飾其不法行動。日立公司沒有承認或否決SEC的指控,同意支付1900萬美元,該和解受法院批准。
日立於2005年創建南非子公司,並於找尋符合南非「廣義振興黑人經濟法案(BEE)」的合作夥伴。這項法案鼓勵公司不管在承包標案、雇用員工或其他特惠方案能先以黑人或黑人公司為優先考量,讓後種族隔離時代的黑人能在經濟上獲得實際意義。然而,這項法案卻可能讓公司陷入美國海外反貪腐法(FCPA)的危機之中。
當時,日立找到的合作夥伴為「總理府控股公司」,但SEC指出,日立在財務檢查期間,只能提供幾天的「財務盡職調查(DD)」,其他的完全找不到。SEC進一步指出,日立知道「總理府控股公司」只是ANC的融資工具,甚至鼓勵總理府控股公司利用其政治影響力,協力得到政府合同,之後再支付「成功費」給總理府公司。
參考資料:http://goo.gl/zEQuy9http://goo.gl/IJPecc  
圖片來源:http://goo.gl/zEQuy9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interview Riko 1

文 / 葉菀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 怎麼開始「埃及舒食人文廚房」這個計畫?

A: 一開始是因為我本身吃素,吃不太習慣台灣的食物,又想念埃及,才想要把臺灣食材以埃及方式料理。那時我在臺灣的居留有些問題,不知道會不會能順利留在這邊,於是以埃及料理答謝曾幫助我的人,且開間「友情站住」的餐廳是我太太的夢想,計畫就這麼誕生了。

原本在埃及社會,只有女人才會進廚房,男人是不下廚的。但Riko身為埃及末代國王御廚的後裔,本身有料理天賦,才能巧妙的結合台灣食材與埃及料理方式,做出不一樣的味道。

特別料理1: 茄子料理

在埃及人文廚房,最經典的一道菜算是是茄子料理。「埃及茄子比臺灣乾,也比台灣小很多。我聽說臺灣很多人不敢吃茄子,於是我將臺灣茄子結合埃及料理方式,讓人們嘗試吃茄子。」















Photo Credit: 埃及大廚到我家

沒想到這道料理引起不錯的反應。古埃及有一句諺語是:「到心最近的距離從胃開始。」一道埃及茄子料理,能讓人們放下對茄子的恐懼,並打開對阿拉伯世界的好奇心,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特別料理2:阿孜湯(Azz Soup)

「阿孜湯的阿拉伯語讀音shorba ahchoo,語音似打噴嚏時哈啾的聲音。而這道湯品,在埃及當地也是用來治療感冒的健康料理。當天冷或家中有人感冒時,餐桌上就會出現可以暖身與療癒感冒症狀的阿孜湯。

喝一碗熱熱的阿孜湯,除了會讓身體溫暖不畏寒冷之外,還會讓感冒或其潛伏的症狀完全浮現,接著沉沉地睡上一覺,醒來時,感冒症狀多會減輕。」from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真人圖書館15】












Photo Credit: 埃及大廚到我家

被問到外國人常有的文化衝擊,Riko說它一開始來台灣時,不敢相信到處都有神像、廟宇,「台灣人什麼都拜,許多人死後被神格化了 。」因為穆斯林文化是「效法先知,學習先知敬天的行為」,而不是把先知神格化。對他來說,萬物是不能被比擬成神的,神是唯一是不能跟萬物比較的。

另外,採訪當時剛從日本回來不久的Riko表示,大多數埃及人覺得日本、韓國、台灣是住在另一個擁有高端科技的「星球」,尤其是日本,「日本在埃及人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根本是住在日本星球(Japanese Planet)」。因為埃及沒有這樣的科技,讓他覺得自己很落後。但從日本回來後,他覺得日本人其實並不是聰明,而是他們懂得有效率的組織、管理;埃及人很聰明,卻懶的組織管理。

※第二段或許不會用,需要再一個關於台灣的culture shock。

Riko觀察到,臺灣跟埃及相似的地方,都保有「傳統家庭文化」。「台灣仍有『傳統家庭價值(Traditional family)』,這在很多國家已經沒有了。」比如說,老一輩的人會口述方式告訴年輕一輩歷史變故,一代傳過一代,不是透過書或網路,而是透過「人」。

在戰亂、動盪國家就沒有辦法做這樣的歷史文化保存工作。守護傳統的價值是國家珍貴的資產。10 年、20年後,誰能告訴新一代關於環境變動的歷史?

舉個例子,如果現在遊客到陽明山旅遊,是住在那附近的居民能告訴我50年前到現在,環境有什麼改變。(不夠明確,有沒有其他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擔任約旦 Al Ghad報社記者的Riko,也提出了他觀察台灣的媒體現象。

*More questions:
a. Al Ghad is organized into 5 sections, including local news, international news, world and economic business news, sport news and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news. What sections did you work?
(跑哪一線的?)
b. Why did you choose to work overseas, not in Egypt ( Newspaper publication) ?(為什麼在約旦報社,而不是埃及報社?)

「從我的觀點,台灣沒有真正的『新聞報導』。每天的新聞大多是國內新聞,只有狹隘的『臺灣觀點』,且有關於外國的新聞大多都是「娛樂」導向的。

最近因為敘利亞溺水男童的照片,忽然之間,讓許多人開始討論難民的問題,但在那之前呢?敘利亞戰爭2011年開始,但在過去4年間,直到那一張照片出來之前,並沒有多少關注此議題的報導。

在埃及,人們打開電視,接受到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我們的媒體讓人們有意識到『世界的全貌』。如果台灣人能養成自動自發接受國際新聞的習慣,就會從中得到許多資源與機會。

Riko說,看台灣的世界新聞,如果報導中東地區,總是脫離不了戰爭、血腥、或恐怖份子,卻缺乏多樣性的觀點,而這樣讓人們失去了認識世界的全貌,非常可惜。比如,埃及外海於近日發現一大片的天然氣田,將牽動歐洲、中東的地緣政治(可再補充,怎麼討論這一件事的?),但電視上卻幾乎沒有相關的報導。

相關報導:埃及外海發現超級天然氣田 改變中東地緣政治與全球能源格局

在台灣的我們可以不去關心敘利亞的新聞嗎?中國人可以不管非洲發生什麼事嗎?埃及發生暴動跟美國又有什麼關係?縱使身處千里之外,別的國家發生的事情很有可能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須持更開闊的心胸關心別的國家。

台灣媒體可以試著多報導外面世界發生什麼事嗎?不該在把焦點一直集中於中、日、美上面,應該試著打開心胸接納其他國家的文化。以中國人來說,他們在世界各地到處跑、做生意,敢與外國人打交道,現在已經開始國際化。(舉個中國國際化的例子?)




















Photo Credit: 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

埃及屬於北非,但為何埃及人不覺得自已是非洲人呢?(身分認同問題)

答:其實埃及由兩個部分組成,西邊大片大陸屬於非洲上,東邊與以色列的交接處屬於亞洲(Sinai peninsula,西奈半島)。1967年前,整個埃及是屬於非洲大陸的,1967年埃以戰爭後,西奈半島被以色列占領,直到1970年簽署停戰協議,停戰分界線維持在消耗戰爭開始時的狀態,而且雙方沒有繼續和平談判。(第一段與問題無關)

而我們埃及人早在非洲人前就先抵達非洲大陸,為什麼是我們屬於非洲人呢?為什麼我們要被歸類為後來才到達的非洲人呢?像在亞洲,我們會說中國屬於亞洲,但中國同時是最早的文明古國,那為什麼我們不說是亞洲屬於中國的呢?因為中國歷史最久,其他國家之後才慢慢開始發展文明,不是嗎?

人類的起源是非洲大陸沒有錯(南非),但埃及人一開始也是黑人,一代代過去後膚色才開始不同,直到現在看到的咖啡色。但你不能把埃及人與非洲人並列在一起,我們是獨特的人種,想法與視野跟非洲人都不一樣。如果你真的了解深入了解烏干達、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會訝異其混亂的醫療、教育制度,就會發現非洲跟埃及不能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給臺灣人的一句話:

a. 為什麼要跟台灣人說這一句話?
b. 在台灣人的文化中,也不會跟不是buddy的人一起吃飯呀。

所有的文化幾乎都是從飲食開始的。如果埃及人邀請你到他家吃飯,我們會說:
"Right of the salt and bread": A way to gather brother ship.「鹽和麵包的權力」,意思是我們在一起吃飯就是兄弟,就算是擺盤豐盛的餐桌仍然會有這兩種食物出現。

你不會背叛我、傷害我,因為我信任你,讓你坐在我的餐桌上,並且吃我的食物。如果你意圖要對我圖謀不軌、想傷害我的話,你就失去了這兩種權利、失去我對你的信任。而這樣餐桌上的文化對埃及人來說是意義重大的,在很多電影中或許你有機會看到這一面。很多年前,在埃及南部,有人甚至會因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死亡。

台灣人聚在一起吃飯時,或許更在意是食物的美味、烹調方式、擺盤、氣氛等等,但對埃及人來說,一起吃東西是與人成為真兄弟、好朋友的方式,就像美國人說:"You are my buddy."這樣。因此:我以這句話送給臺灣人,在吃飯時不只是專注於美食上,而更能在一頓飯局中知道誰是你的夥伴、在危機時願意幫你一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成為新住民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有哪些部分對你來說最不方便,覺得沒有做到"Foreigner-friendly"的部分?

有感受到被台灣人「歧視」這件事嗎?

惹怒埃及人的一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Riko 的部落格(Have a cup of coffee):
http://blog.udn.com/greatfor/4640795

埃及大廚到我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AoK31rySg
大安區公所品嘗埃及咖啡:
http://m.life.com.tw/?app=view&no=158980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安哥拉貨幣、人民幣獲雙方認可使用

你能想像嗎?現在安哥拉幣寬紮(kwanza)和中國人民幣已受雙方認可、開始互通有無了!
安哥拉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第三大經濟體,其中石油是政府最大的收入來源。但自從內戰結束以來(1975-2002,共27年),安哥拉境內百廢待舉,於是向中國貸款了200億美元重新整頓國內基礎建設,並出售石油作為償還。
中國目前是安哥拉最大的貿易伙伴及石油出口國;安哥拉則是中國第二大石油供應國(第一為沙烏地阿拉伯)。雙邊貿易從這世紀以來成長了50倍,2013年達350億美元,佔安哥拉對外貿易總額40%,可說對中國的依賴性非常的高。
今年6月,安哥拉總統Jose Eduardo dos Santos飛往北京,與習近平會面,雙方簽署多條貿易協定,包括貨幣互換、投資保護協議,及避免雙重課稅。除此之外,習強調兩國間除了資源互惠之外,在教育、文化、醫療、觀光方面的人才能更加頻繁往來。他說,中國與非洲將發展出全新的「中非夥伴關係」,兩邊能共同享有利益,形成雙贏的合作關係。
舉例來說,中國鐵建於今年2月完成一條全長1344公里的本格拉鐵路,西起洛比托(Lobito),東至安哥拉與剛果的邊境─盧奧(Luau),時速90公里,是安哥拉有史以來最快速的鐵路。
本格拉鐵路於葡萄牙統治時期(1902年)開始修建,原本建設將近30年,但因內戰關係,停擺至2002年才開始重建。而本格拉鐵路在設計、施工、技術以「中國標準」全面取代了原本的「歐洲標準」,所有的建築材料、機械設備都由中國購買,累積帶動進出口貿易30億人民幣。
然而,人民幣貶值、美元走強,有可能嚴重打擊非洲的出口商和國內供應商。據預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今年增長幅度將跌至4.2%,出口萎縮也可能影響出口商品至中國的國家,如安哥拉、南非和尚比亞。除非這些國家願貨幣貶值,否則消費者寧可選購較便宜的中國貨,這將會拖累其國內經濟增長。
圖片來源:http://goo.gl/YQ2Kfl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埃及外海發現大片天然氣田,將對當地及鄰國造成什麼改變?

埃及於8月底在外海發現大片天然氣田,不僅能供給國內所需達10年之久,還可能打亂源以色列原本的外交布局,影響戰略?

「總面積達40平方英里,蘊藏量可能高達30兆立方英尺,相當於55億桶原油,是地中海所發現最大的天然氣田。

先前以色列在200年到2010年間於其地中海外海發現兩處天然氣田,預計年產量29兆立方英尺,以色列藉以發動「天然氣外交」交好鄰國約旦與埃及,不過與埃及的草約受到政局動盪的影響一波三折,2015年3月才剛有進展。

如今埃及又自己擁有天然氣新來源,對以色列的計畫可說雪上加霜。新天然氣田讓埃及可望達成能源自給,對以色列與波灣國家天然氣進口需求降低,也牽動了敏感的區域戰略。」
文章來源: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Syrian Refugees敘利亞難民在德國

敘利亞多年的內戰引發難民潮所帶來的人道危機問題,近日因為一張小男孩溺死在海邊的照片火速地受到眾多媒體關注。其中,德國總理梅克爾敞開雙臂收容難民的舉動(據報導,今年預計收80萬難民),其實讓我感到不解。
a. 為什麼是德國?
之前寫過關於地中海難民(http://goo.gl/LK4wxy)的文章,那時所知的是:「德國、瑞典、匈牙利是最多難民申請庇護的國家,德國光是過去12個月來,就有約20萬的人想申請政治庇護。但這次的難民配額中,德國仍是接受最多難民的國家(12,000人)。」
就算德國失業率(4.7%)是歐洲國家中最低的,不代表他們就有義務收容那麼多難民;為什麼地中海船難收容最多難民的國家,反而是歐豬五國中的義大利與希臘呢?那時德國又在哪邊呢?其他歐洲國家呢?

b.對當地產業、居民生計的衝擊?
儘管報導上寫(http://goo.gl/d2JnHP)「1萬名難民長途跋涉終於抵達德國慕尼黑,車站外有著大批德國民眾在掌聲與歡呼聲中熱烈迎接難民的到來。」但我好奇的是,當地人怎麼看待大批蜂擁而至的難民?經濟結構又會產生怎麼樣的變動?
當我看到「勢力龐大的德國工業聯盟(BDI)主席葛里洛表示:『假使我們可以快速讓他們融入就業市場,就能幫到這些難民,也能幫助我們自己。』」的時候,突然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隱形生產線》中描述大匹中國黑工在英國為求生存權利被層層剝奪、受盡壓榨的血淚故事。

難民們到歐洲後就會有另一片嶄新的天空嗎?會不會是另一個悲慘故事的開始?資方說的話真的可以相信嗎?
我知道懷疑別人做善事動機很卑鄙也不需要,是我自己無法接受一面倒的歡呼聲。全世界目前6000萬的難民問題仍然無解,除了捐款以外,持續追蹤議題應該是我能做的吧!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當台灣原住民文化 x 非洲特色,會迸出什麼新火花?


「If you buy a dress, you get a story and you can go anywhere in the world,你可以了解這個圖騰代表什麼,每次穿上它,你都在學習。」買衣服時,你有好奇過上面的圖騰或符號代表著什麼意思嗎?

來自史瓦濟蘭的女孩Dumile覺得「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每一個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於是,她運用專長及興趣:產品設計,與團隊聯手打造具有「非洲特色+原住民文化」的「LIHIYA」品牌!

「台灣人有很多刻板印象,像是覺得史瓦濟蘭的人可能都窮得沒有衣服穿;就像一開始我對原住民也有很多刻板印象,但是當我到了重安後,就覺得那裡很像我的家鄉。」

Dumile以原住民文化為論文主題,走進台東重安部落,開設共同設計工作坊(Co-Design Workshop),帶領社區將小朋友的圖畫設計成實用的包包。「那裡的風景很漂亮,部落裡也有很多農夫,我雖然不會一起下田,但我很喜歡用不同的方式幫他們的忙,於是我就幫他們設計稻米的包裝。」

她希望打造一個「跨文化、跨種族」的品牌,利用時尚產品來乘載不同的珍貴文化,並且秉持永續經營、公平貿易的理念,讓 LIHIYA 不只是一時的流行符號。

了解更多關於LIHIYA團隊的故事:http://goo.gl/m85jB7
贊助LIHIYA計畫:https://goo.gl/L06Ca7
LIHIYA粉專:https://goo.gl/XPTE5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