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台灣的新移民政策

. 各國新移民的人數(外籍配偶)、外配子女的人口比例

. 新移民要成為台灣人須具備什麼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

1.申請居留證的移民如何換成台灣身分證
2.沒有台灣身分證的他們,會遇到那些困難?
    a. 離婚外配,想探望未成年子女
  1. 只能使用短期停留證
        2. 取得居留權
3. 國籍法修法
    a. 他們須放棄本國國籍,台灣人卻有雙重國籍

另外,他們會想成為台灣人嗎?福利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移民對台灣經濟成長是阻力還是助力?貢獻什麼?

. 生下台灣小孩能夠成為台灣人嗎?
. 會想成為台灣人嗎?福利是什麼?

(總統候選人新移民政見)
   蔡英文:南向政策 / 朱立倫 / 宋楚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下錨寶寶」是為了讓家人取得美國公民權而有的手法,那反過來看台灣,新移民們適用什麼樣的方法留在台灣?為什麼他們要選擇留在台灣?而他們留下來,對台灣的經濟影響是阻力還是助力?居留上又會碰到什麼困難?如果台灣真的是包容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對於不同背景的新移民又有哪些相關政策?新移民的議題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

據內政部統計,104年6月底在台灣的外國人(不含大陸人士)近78萬人,86%來自東南亞國家,約58萬人;持居留簽證者約69萬人,其中又以外籍勞工為大多數。而台灣的外籍勞工主要分布在新北、台北、桃園為主。


外籍配偶及外籍勞工佔的國別比例又不一樣。截至今年8月底,外籍配偶約有51萬人,而從中可看到前兩項最多的是分別是大陸及越南籍的配偶。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而在台57萬的外籍勞工來說,最多的移工為印尼籍,其次為越南、菲律賓及泰國。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但是,人數佔台灣1/40的外籍人士,目前歸化成台灣人的數目只有8萬5000人,原因以「國人之配偶」為主,遠遠不及領居留證的69萬外籍人次。為什麼數字差別會如此懸殊?

歸化成台灣人的成功與否:你的「品行端正」嗎?

今年6月,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將召開《國籍法》修法的黨團協商會議,卻遭移民/住人權修法聯盟抗議,質疑內政部修法換湯不換藥,甚至有違人權之嫌!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規定,如果擁有居留證的移民想換成台灣身分證,需連續居留滿3年,每年居住超過183日,但須放棄原本國籍;如果申請永久僑民證,就須住滿5年,但不用放棄自己國籍。其他規則包括:有行為能力、品行端正,無犯罪紀錄、有相當之財產或專業技能...等。

其中對於「行為端正」這塊,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邱伊翎表示,我國國籍法目前的規定已經製造了越來越多無國籍人,已被國際專家提出要修法,而「行為端正」這種模糊不清的用語,應回歸到目前其他各國《國籍法》多所採用的「無犯罪紀錄」,而不該無限擴張到「其他」,不應該假道德之名,剝奪他們入籍台灣人之實。

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陳逸認為,台灣社會對於「品行端正」的標準男女有別,若以此做為判斷依據,「則意味著國家透過『不予歸化』及『撤銷國籍』做為掌控女性性忠貞與性道德的手段,懲罰不符合『婦德』的新移民。」這樣的修法,完全沒有替外配爭取到應有的權利,反而使他們困頓的處境再次被淹沒。

而且,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因為適用的法律不同,(外配適用國籍法、入出國及移民法,陸配適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入台到入籍取得身分證的時間不同:外配需要4年以上(居留3年,定居1年),陸配卻至少花6年(居留4年,定居2年)才能拿到身分證。以上申請的文件都須經過複雜的步驟與程序,過程繁複而且辦理時間相當的長。

雖然內政部於100年9月起,在外配及陸配的居留證上加註「持證人工作不須申請工作許可」的字樣,以保障他們在台的工作權利,但現實是許多雇主仍對他們有刻板印象,再加上外配的語言不通、文化不熟悉,種種的阻礙與限制,讓他們只能從事低技術、高勞力的工作。

台灣國籍法對外配說:「照顧完孩子你就可以走了」

更複雜的是,有60%以上的外配須負擔家中開支,或需照顧家中公婆或小孩,當他們的居留證逾期或發生問題時往往忙於工作沒及時發現,而在不知道如何面對罰緩或害怕遣返回國的情況下大多選擇逃避,讓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所謂的「黑戶」。但每一個黑戶的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道的故事。而在這樣的情況底下,法理與人情要如何兼顧?

另外,如果未拿到台灣身分前與配偶離婚,外配必須想辦法拿到未成年孩子的監護權才能留在台灣。但法官判決取得監護權的標準,往往與會將收入、經濟能力納入考量的因素之一。即使外配有收入,但收入不足夠請托育照護、或無法給小孩有利的環境,就會影響法官判決,讓外配拿不到監護權。

一旦孩子成年滿20歲了呢?他們只能藉由觀光簽證申請在台灣「短期停留」,每隔一段時間才能來探望自己的子女。法條如此規定,讓無辜的外配在他們辛辛苦苦地將子女撫養長大後就被趕走,與子女天人永隔;若要以一般外籍人士身分申請永久居留,就需準備500萬的財力證明,對經濟弱勢的單親外配可說相當不利。如果沒有生小孩的話,除非取得家暴令或因為家暴而離婚,否則不可能留在台灣,會被遣返回國。

總統大選將屆,三位候選人對新移民的政策為何?

如此看來,台灣對新移民的法條仍存在諸多不理想的地方。而這次競選總統的三位後選人對新移民又有什麼政策?

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21日出席「2016東南亞小英姐妹會」成立記者會,重申了上個月提出的「新南向政策」,表示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不單侷限於貿易,文化、教育、政治都應有更深的連結。她強調需保障新移民的社會福利、加強政府雙語單位的服務;另外,放寬學歷的限制,讓在自己國家有好學歷的移民,學歷能夠被承認。最後,她認為「新台灣之子」一定要學習自己母親的語言,並強調他在執政之後,一定會讓台灣人民認知到東南亞語言的重要性。

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也提到新移民之子是台灣資產,須更重視其語言及文化的傳承,未來會組織「新住民委員會」,並於任期內做好做滿,照顧新住民的權利。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表示,將會成立「24小時諮詢專線」給新住民,並提供特殊語言服務、加強教育輔導,並提供法律保護,保障其身分權益。

新移民在台灣的人數越來越多,近30年來卻少有他們為自身權益發聲的窗口。他們大多是台灣「隱形的勞動力軍團」,在我們身邊多年卻被視而不見;直到選舉的熱潮一來、政治人物提出政見時,才又變成候選人端出彼此較勁的牛肉,60萬的新移民此時突然有了意義。

究竟,新移民的權益是不是為選戰的熱潮變成一時的芭樂票,還是候選人能在選後一一將承諾兌現,應該是我們未來檢視的重點;而對於我們身邊的東南亞、新移民朋友多盡一些包容與體諒,也是台灣成為「真正的移民社會」開始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內政統計年報
內政統計通報
內政統計查詢網
南洋台灣姐妹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點亮台灣│蔡英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