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穆斯林身分在台灣生活,如何看待台灣文化
2.
以移民者的角度,敘述體驗在台的文化衝擊
3.
介紹Riko在埃及身分-記者,並以他從記者的角度看待台灣媒體環境
4.
作為埃及人本身的文化、身分認同(覺得埃及人聰明、不覺得埃及屬於非洲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t 2
Riko表示,當他第一次與台灣朋友見面時,碰到許多次對方直接以「Black(黑人)」」稱他。「埃及是在非洲大陸上沒錯,但我們有非常多的人種,像我是『Brown(棕色人)』而不是『Black』。他說,就像很多外國人分不清楚中國人、台灣人、韓國人有什麼差別一樣,「如果有天你走在國外街頭,被隨口稱『中國人』,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另外,Riko觀察到台灣人對於黑人存有「畏懼、不敢接近」的態度,而這點讓他的黑人朋友們覺得不舒服。當台灣朋友知道他是埃及人,大多表示友善,但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的時候,往往不敢靠近他。相反的,若遇到白人,則是不管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願意主動上前與他攀談。
而在工作上,Riko對於亞洲人在職場上的態度較不認同。
「我敢挑戰老闆的觀點,如果他不認同而吼我,而我認為我是對的,就會吼回去;他讓我不高興,那我也不需要讓他好過。」他說,台灣人面臨到這樣的情況時,卻習慣馬上堆起笑容道歉,不敢反抗老闆、提出異議。「這是『Yellow Smiling』,並不是打從心裡的微笑。」
不過,這裡也可以進一步顯示出埃及人與台灣人個性上的差異。相對於大部分處事平和,較不敢爭取自身利益的台灣人,埃及人面臨不公平的情況時,就算立場不同,但不怕和別人起爭執,會盡全力捍衛自己權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經在埃及當記者超過5年的Riko,認為當個好記者需要讓眼睛像攝影機一樣,迅速、準確的觀察、記錄下事件發生的當下,把事情像是故事一樣的寫下來。「另外,對知識的渴求也是很重要的。」對於知識的渴求,會讓一名記者對於查資料、找出事實印證自己的論述更加積極,「因為當你覺得自己還不足時,想知道更多、更廣,甚至逼自己更具『侵略性』的去挑戰一個議題,直到內在的聲音覺得足夠為止。」
而當初怎麼會選擇記者這一行?Riko說:「其實當記者根本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在一次與許久不見的老友談話中,他熱情地分享他對埃及現今的政治、社會觀點,想不到在報社工作的好友認為他的觀點很有趣,將他分享的內容記錄下來,登載在報紙上,認為他沒當記者真的太可惜了。
Riko起初不以為意,因為身為閱聽者的他,認為自己只是較關注新聞、忠實陳述自己意見而已。想不到他的文章被另一家報社發現後,也對他的作品產生興趣,請他再創作一篇,而那篇文章效果也出奇地好,讓他被報社經理相中。「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於是從那時候起,開始了他當記者之路。
但好景不常,一開始在政治線的Riko,雖然文章含有深刻見解,引發不少好評,但同時也漸漸受到政府關注。「我寫的社論文章通常能獲得大眾共鳴,但相對地也把政府的政策罵得體無完膚,而這在埃及是很危險的。」在埃及是有報禁的,報紙發行之前要經過當局的審查。不久後,他從政治線被調到了體育線,之後甚至派他寫娛樂影視新聞,在無法全心發揮所長的情況下,Riko結束了他的記者生涯。
相關報導:埃及法院重判外籍記者 國際不滿干預新聞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2011起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到現在已過了4年的時間,原以為新上任領導者會帶領人民開創新生活,但現在看來卻還是愁雲慘霧的一片。但針對此事,Riko卻抱持著樂觀的想法。
他覺得革命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政黨與人民還有許多協調的空間。「這是埃及第一次革命,而我們花了一個月就成功推翻了領導者穆巴拉克,之後局勢就開始動盪不安。但如果從長久的影響來看的話,我認為至少要花5-10年的時間才能知道結果,現在下定論還太早。」
他認為,埃及在處在歐、亞、非三處交接地帶,不論是經濟或戰略上都占有極大的優勢。比如埃及畫了10年打造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地中海與紅海,讓船隻不需從非洲好望角繞道而行,為歐亞提供新捷徑。因此,他相信列強不會允許埃及社會真的分崩離析。
因為一旦埃及真的陷入危機,將會連帶地衝擊諸多國家的經濟。舉例來說,埃及提供美國優先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優先權;而在軍事上,兩國也是密切的合作夥伴,因此美國不會就此放任埃及社會垮掉。
相關資料:打恐怖組織比較重要 美國再次軍援埃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敢挑戰老闆的觀點,如果他不認同而吼我,而我認為我是對的,就會吼回去;他讓我不高興,那我也不需要讓他好過。」他說,台灣人面臨到這樣的情況時,卻習慣馬上堆起笑容道歉,不敢反抗老闆、提出異議。「這是『Yellow Smiling』,並不是打從心裡的微笑。」
不過,這裡也可以進一步顯示出埃及人與台灣人個性上的差異。相對於大部分處事平和,較不敢爭取自身利益的台灣人,埃及人面臨不公平的情況時,就算立場不同,但不怕和別人起爭執,會盡全力捍衛自己權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經在埃及當記者超過5年的Riko,認為當個好記者需要讓眼睛像攝影機一樣,迅速、準確的觀察、記錄下事件發生的當下,把事情像是故事一樣的寫下來。「另外,對知識的渴求也是很重要的。」對於知識的渴求,會讓一名記者對於查資料、找出事實印證自己的論述更加積極,「因為當你覺得自己還不足時,想知道更多、更廣,甚至逼自己更具『侵略性』的去挑戰一個議題,直到內在的聲音覺得足夠為止。」
而當初怎麼會選擇記者這一行?Riko說:「其實當記者根本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在一次與許久不見的老友談話中,他熱情地分享他對埃及現今的政治、社會觀點,想不到在報社工作的好友認為他的觀點很有趣,將他分享的內容記錄下來,登載在報紙上,認為他沒當記者真的太可惜了。
Riko起初不以為意,因為身為閱聽者的他,認為自己只是較關注新聞、忠實陳述自己意見而已。想不到他的文章被另一家報社發現後,也對他的作品產生興趣,請他再創作一篇,而那篇文章效果也出奇地好,讓他被報社經理相中。「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於是從那時候起,開始了他當記者之路。
但好景不常,一開始在政治線的Riko,雖然文章含有深刻見解,引發不少好評,但同時也漸漸受到政府關注。「我寫的社論文章通常能獲得大眾共鳴,但相對地也把政府的政策罵得體無完膚,而這在埃及是很危險的。」在埃及是有報禁的,報紙發行之前要經過當局的審查。不久後,他從政治線被調到了體育線,之後甚至派他寫娛樂影視新聞,在無法全心發揮所長的情況下,Riko結束了他的記者生涯。
相關報導:埃及法院重判外籍記者 國際不滿干預新聞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2011起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到現在已過了4年的時間,原以為新上任領導者會帶領人民開創新生活,但現在看來卻還是愁雲慘霧的一片。但針對此事,Riko卻抱持著樂觀的想法。
他覺得革命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政黨與人民還有許多協調的空間。「這是埃及第一次革命,而我們花了一個月就成功推翻了領導者穆巴拉克,之後局勢就開始動盪不安。但如果從長久的影響來看的話,我認為至少要花5-10年的時間才能知道結果,現在下定論還太早。」
他認為,埃及在處在歐、亞、非三處交接地帶,不論是經濟或戰略上都占有極大的優勢。比如埃及畫了10年打造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地中海與紅海,讓船隻不需從非洲好望角繞道而行,為歐亞提供新捷徑。因此,他相信列強不會允許埃及社會真的分崩離析。
因為一旦埃及真的陷入危機,將會連帶地衝擊諸多國家的經濟。舉例來說,埃及提供美國優先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優先權;而在軍事上,兩國也是密切的合作夥伴,因此美國不會就此放任埃及社會垮掉。
相關資料:打恐怖組織比較重要 美國再次軍援埃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