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Anything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s
這幾天反課綱議題延燒,學生抗議教育部程序不公違法、質疑沒有公開檢閱審核成員及會議內容記錄,要求退回課綱,重新審判。
而到昨天為止,教育部長吳思華給的答案卻像鬼打牆一樣跟之前沒有任何改變,昨晚我看到朱震及許多學生都哭了,電視給的畫面是強烈、衝擊的,於是一邊看一邊在心裡嘆氣,誰都不想結局變成這樣。
但我卻非常反常地想到一件事,這次大家的訴求是能知道歷史的全貌,不管是「台獨史觀」、「中國史觀」、「中華民國史觀」,還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史觀」都能清楚了解,不要被DDP或KMT某黨主導,不管誰是執政黨,都能擁有自己的歷史觀念。
但,知道這個訴求的我,卻很心虛地無法將反課綱的論調貼在自己牆上。觀察到現在,給自己的理由是:試著不要隨的新聞方向變動而變,看看自己對這個議題的關注可以持續多久時間。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隨著新聞上說的才開始討論?為什麼話題一停止或轉彎就要被迫向同一方向移動?關注這議題多久,決定看到的深度與廣度,或將是非對錯看得更清楚。
如果今天最糟的狀況是,我們真的用新課綱的話,就像濕滑講的「教科書已經印好了」不能退,學生們真的只能效法林同學的方式嗎?如果課本上讀的是這樣,那我們就沒辦法自己去找、自己去Google想要知道的知道、想了解的歷史嗎?除了流淚、啜泣難過,我們還能做什麼?是不是要問自己,然後呢?
慚愧的是,長大後我幾乎沒有再碰歷史,因此我應該沒什麼資格講話。
並不是討厭歷史,而是國中開始背人物、朝代背到興趣缺缺,最後都忘光光還給老師了。反而記得歷史老師常常講個故事就繞好大一圈天南地北的聊個不停,脫離課本、脫離考試本身的時刻最迷人,但可惜經常只有短短一下子,之後就回到死氣沉沉的課本上。
身為一個白目的死屁孩,我這輩子最常問的就是: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為什麼又那樣?
當我發現課本在也給不了我答案時,我就逕自往書海走去,不管什麼書都翻,啃著雜書長大、茁壯,卻也沒有一個認真專注的點,將我拉回歷史的支點上。
而對台灣歷史非常不熟的我,長大後卻誤打誤撞開始關注非洲,也因為實習的關係常常需要翻資料、Google的過程中,也對課本上沒出現的國家歷史開始有些認識,而這些「世界史」除了提供我渴求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解決我大量不滿足的「為什麼」,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也才知道自己懂得如此微薄、非常不足、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同樣的,我們國、高中學的歷史,到大學記得的還剩下多少?有多少人會再願意回去翻翻之前的歷史課本?當民眾都有共識時,真的那麼容易就被某黨的政治理念所洗腦嗎?
關心課綱的積極態度,還能延燒多久?當媒體報導、新聞討論的風向球一過,還有誰真正在乎這個議題?
在我們著急地對一件事表態的同時,我也希望這不只是一時的討論而已,當時間延長5年、10年後再來看這件事,他又變得如何?我們的高中生真的會死板板記住課本上的每一條內容就這樣認定嗎?還是能有更多想法、think out of the box呢?
這才是我所想知道的。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你真的知道課綱微調發生了什麼事嗎?10張圖表帶你一窺始末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歷史最該教的就是爭議:學歷史,是為了一起生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