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雙城記

2014年3月18日,台灣因黑箱服貿事件爆發「太陽花學運」,無數個抗爭的夜晚,喚醒了公民參與公眾事務的意識,並在年底的選舉痛宰執政黨一番。同年9月26日,與台灣咫尺之遙的香港,也發生了一系列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革命」。這場抗議不僅同樣由學子發起,更是香港史上最大型的公民抗命,匯聚了超過百萬港人共同參與。無論是台灣或香港,最終的訴求仍回到「爭取民主」的議題上,但香港人面臨中國在生活各方面的打壓,是遠超過台灣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譬喻,更是將兩地相似的境遇串連在一起,在面對如中國這樣的巨獸前,港台的命運是彼此牽引的。

這次的作者沙龍,撰寫雙城記:香港 ∞ 台灣」的許復(Harry),就要談談你我所熟悉不過的鄰居:香港。香港人有「台灣熱」,那麼台灣人也有「香港熱」嗎?香港近年在中國的影響下有何改變?在中國壓力下,香港有什麼能夠讓台灣借鏡的地方?許復與來自香港的青年作家黃擎天、主持人路佳怡一起,以輕鬆聊天的方式,與大家共同探索香港與台灣的議題。以下路佳怡簡稱路,黃擎天為黃,許復為Harry。





路:你們怎麼看待雨傘革命?
黃:香港人真的從來沒有想過,政府、警察會武器對準自己的人。我們看港劇,總是看到香港是很和平的樣子,從來沒想過香港也會有槍林彈雨的一天。警察會向無辜的學生噴辣椒、丟催淚彈,因此許多學生都跑去買眼罩、眼藥水、民眾也會把家裡不要用的雨傘給他們。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鄧小平承諾,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那時香港還流行一句話:「舞照跳,馬照跑」。現在只是換了國旗,但生活上感受到的壓迫與不自在,每天在報紙、新聞上都看得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香港銅鑼灣書店連續「失蹤」事件,造成民眾焦慮、人心惶惶。在香港回歸前,英國提供香港人良好的教育制度、工作機會,因此香港人就算不懂政治,也可以努力工作、好好過活。對比現在,香港被另一個制度打亂了。

Harry:這場革命,你說是衝突嗎?但衝突何嘗不是突破現狀的方法?在我的專案「雙城記:香港 ∞ 台灣」裡,有篇「有傘有聚:香港「流動民主教師」的戲劇時空」,裏頭描述有一群人在佔領區中為大家「開課」。這群人中,有人是老師、律師、藝術工作者...,來自各方面的專業者齊聚一堂,各自呈現自己對民主的表述。我認為,提及香港革命,不一定所有的語彙都得連結到衝撞、暴力之外,現場有許多人是以知性、成熟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情。
黃:在我為許復寫的推薦序裡,我以「進擊的巨人」形容中國,因為這部動漫對香港人來說感觸很深。漫畫裡有條河有150年的歷史,香港最長的河「深圳河」同樣也有150歷史。這麼長的時間裡,香港從一個小漁港慢慢變成國際大都會,而現在有個巨人過來,就將我們生吞活剝、蠶食鯨吞。香港動盪的狀況,跟台灣是類似的。


路:是的,那時我們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表示雙方的處境,許復覺得呢?


Harry:這就是我想寫「雙城記:香港 ∞ 台灣」的原因。雨傘革命對香港的影響是好是壞,我認為不應該下個句點,應該是問號。香港也有許多人抱著「商業至上」的想法,嘴巴上支持學運,心裡卻希望中國力量多出現一點,讓他多得一些好處。


路:的確。現在有許多演藝人員到中國大陸發展事業,在到中國之前,他們的FB、微博都有批評中國的言論。但他們為了要進軍中國,就會把這些言論全部刪除,讓他們能無後顧之憂地往中國發展。而在中國的壓迫之下,許多網友也會以創意幽默的方式kuso政治人物,你們怎麼看待?


黃:這反映到許多人真的需要一個發洩的出口。雨傘革命的現場,多少學生每天坐在那邊,只為了等一個答實這也覆,但政府就是不理睬他們,這其實是很悲哀的。

Harry:同理,許多香港人來到台灣,呼吸到跟香港截然不同的自由空氣,看到五花八門的政論節目,自然覺得新鮮。在台灣的「快樂指數」確實比香港高,於是,許多香港人都到台灣投資、移民、開民宿..等等。許多台灣人不曉得,香港人是非常羨慕台灣人的。我的專案表面上是寫台灣及香港,其實更希望讀者能多一個「向外看」的管道。香港其實就是世界的縮影,它匯聚全世界最優秀的菁英。
香港的地鐵規定不能吃東西。但有中國小孩在香港地鐵吃科學麵,不僅聲音大聲還將麵撒了一地。這件事一被po上網,居然造成兩方人馬大火拼。為什麼我們台灣也有陸客,但狀況沒有香港這麼嚴重
: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原本我們視中國人為客人,以客為尊。但他們來我們這裡不守規則,我們當然不高興。就算你跟他們講規矩也沒用,他們當自己是大爺,是香港的經濟命脈,態度驕傲霸氣。香港人跟中國人就好像來自兩個不同星球的人,怎麼可能在一起生活呢?1989年開始,每年中國都開放陸客移民到香港,人口急速擴張的情況下,奶粉不夠了、孕婦生小孩沒有床位了、港人找不到房子住...。有好處時,中國人都說「世界是一家」;吃乾抹淨後,就趕緊表現出「我們中國人、你們香港人」的態度。香港人對於這種現象真的很無奈。

Harry:

我跟你們分享自己的觀察。假定有一群來自陝西的旅遊團到北京旅行,他們到北京可能嘈雜喧鬧、不守規矩;但同樣一批人到台灣,發現台灣人都乖乖地排隊,就不會把他們在內地張牙舞爪的樣子表現出來。香港人也是很有禮貌,但為什麼陸客到香港,卻不會同樣守規矩?

黃:中國人到了國外,因為語言溝通有困難,就不敢在當地放肆。但他們在香港就認為自己是大爺,香港經濟要倚靠自己來消費才能撐起來,態度自然不同。

Q:香港回歸前後,對媒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黃:舉個例子,以前香港TVB一直是香港電視台的王牌,家家戶戶一開電視就是TVB的頻道。但近兩三年,年輕人開始哈日、瘋韓流,加上TVB水準都越來越低,連老一輩的的人都不看了。以資訊傳播速度來說,傳統媒體已經跟不上網路的速度。我近幾年才開始用FB,才發現有許多事情是之前看沒過也不曾想過的,網路能觸及的範疇已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
Q:有什麼方法可以打開國際視野、增加世界觀呢?

Harry:舉例,像大家對於政治議題有許多的想法,但總是會特別偏袒、支持某一黨派,如不是你屬意的就不會參與他們的活動。但我覺得,「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今天我們能把自己的意見先放下,才能真正的從自己的小框框裡走出來,看到更多事情。

今天不管是台灣或香港,的確受到了「進擊的巨人」的刺激。這樣刺激的確壓縮了我們的生活,但相對來說,能不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能不能用另一角度去勘查?我認為這很重要。另外,不管台北或香港,都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講座及活動,我認為這些活動都可以盡量去參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