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Fred (上)

「因工作的關係,我最近前往中國與幾間媒體談合作,甚至幫他們的編輯上課...。」

甫踏入「Rocket Café科技評論網」的辦公室,甚至還沒自我介紹,創辦人傅瑞德(Fred Jame)就滔滔不絕地分享他最近去中國出差的故事,一時間,讓人有訪談早已開始的錯覺。環顧整間辦公室,不算大的空間裡,白色書架上擺滿了員工們的書;掀開鐵架底下的布簾裡,放著一台1988年出產的iMac G3;往門邊一看,不難發現固定於兩側的室內單摃。將鏡頭拉近,桌上放著傅瑞德自己做的牛皮筆記本,斑駁的書皮透露出歲月的痕跡;但一旁的Rocket Café書籤(兼鑰匙圈),卻又是新潮創意的設計。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些擺設瞧出一點端倪:正在測營運的 Rocket Café科技評論網,內容的是最前端的科技,卻以最傳統甚至「老派」的方法經營。別誤會了「老派」的意義:相對於互相轉載文章的國內外網站,Rocket Café希望能「讓文章與文章間彼此對話」,除了保持各自特色之外,也能互相引導流量到彼此網站。什麼是「讓文章與文章間彼此對話」?為什麼Rocket Café想要這麼做?他們跟其他科技網站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讓我們一塊來瞧瞧吧!以下問題皆由Rocket Café創辦人傅瑞德回答,上篇為Rocket Caféˇ的經營模式,下篇將談談傅瑞德對於工作的觀點及看法。

「Rocket」是火箭,代表科技與未來,「Café」是咖啡館,是知識與資訊匯聚交流的場所,「Rocket Café」,是一個領航科技評論的平台!

為什麼要發起群募?

當初Rocket Café的成立,是因為有人提出這個想法,卻不小心弄假成真。要在台灣經營媒體其實不容易,因為市場小、基數少,與其他產業相比已不是第一線,因此經營者的思考點一定以PV(Page View,點閱率)為優先。有些媒體要拯救PV,就用聳動的標題、拼命貼文章的方式經營。我們作為一個媒體,要有自己的想法、觀點、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如果只是大量轉貼別人寫好的文章,那其實跟農場沒什麼兩樣。

假設一個媒體一年登了1000篇文章,裏頭卻有900篇是被人遺忘、再登一次也沒有價值的,那我覺得經營這媒體的意義不大。或許在這1000篇中,會吸引到不少流量、多了讀者的支持,但又留下了什麼資產呢?我在網上寫作已有20年,偶爾會引用自己15、10年前寫的文章,那些文章到現在還是有它參考價值,這就符合我心目中媒體的樣子。

比如說,你能從我寫的 iphone 6 的文章,發現我會預測市場的方向。這並不是因為我會算命,或靠傳聞、猜測出來的,而是市場上存有一定的脈絡與軌跡存在。我根據這脈絡去找、推測或評論,新的產品出來,從整個討論脈絡中的一部分,繼續延續下去。今天我們選擇了群募,不管募到金額是10萬、100萬,我們都會開站,只要有群眾的支持及贊助,我們就會繼續做,只是金額多或少會影響到團隊未來的運作。

Rocket Café 剛開站時就訂出目標:希望能成為有「影響力」的媒體。所謂的影響力並不是很多人看到舊式影響力,而是「對的人在對的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藉由我們的評論,能夠改變產業現況,甚至能改變政府的決策。所謂寫評論這件事,相對於寫新聞、教學文...,重點不在於評斷事物是好是壞,而是我們理性地分析優、缺點供人們做選擇。不管是產業或政府的決策者,我們提供資訊、協助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去改變一些事情。如果有一天,某項重大政策因我們的文章而改變,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談談Rocket Café與其他科技網站不一樣的地方?


第一,Rocket Café是評論網站;第二,我們盡可能地使用「原生內容」。原生內容包括中國、台灣投稿的作者,具備一定的觀點與角度;如果是翻譯外媒文章的話,每一篇的翻譯文章都會取得授權。如果真的拿不到授權,我會參考他的觀點自己重寫,這是我的底線。

有些媒體會抄寫大陸的文章,除了快速取得內容外,其實也規避了版權的問題:原先大陸的文章是從哪邊「盜翻」出來的,台媒根本管不著。20年前我在做國外授權媒體的工作時,就曾一家家去問經常被台媒引用的一些網站,發現全台灣沒有一家有他們的授權,包括中國在內,全部是盜翻的。

但對我來說,最好的合作模式,是創造文章跟文章之間能彼此「對話」。比如同樣一篇iphone7的文章,我們引用大陸某網站的觀點,加上「但我們認為...」;同樣地,大陸網站看到這篇文章時,也能再度引用我們網站的內容回應。引發對話的過程中,讀者們會去看雙方的網站,因此能彼此互相導流到對方,這樣不是很好嗎?如果他登一篇文章,你登一篇一模一樣的,除了騙騙台灣的讀者、衝流量外,其實這樣的文章品質並不好,但卻充斥在我們的科技媒體裡面。

會形成這樣的狀況,其實跟科技媒體的生態有關。現在會寫(翻譯)這些科技文章的人,大多是年輕人,他們對於跟文章相關的歷史或背景是模糊的。而這樣寫出來的東西,不要說加料,甚至連翻譯的品質都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沒有在產業扎實地滾過幾年,有許多東西真的是沒有看過的;當他們在處理有技術背景的內容時,深度就顯得不足。

我希望Rocket Café的文章能花一天的時間去感受、去體會,即使我們一天有10篇擲地有聲的文章,依照現在大家閱讀的行為,也只會看到1~2篇,那其他的文章就自己洗版洗掉了。因此,就算有10篇的稿量,我們最多登2~3篇。這樣做倒不是為了存稿,而是避免洗版的結果,可惜了一些好文章。


為什麼以「購買點子」作為讀者支持作者的方式?


這就像是中國「微信發紅包」的模式。作者可以在文章底下放一個QR Code,讀者閱讀完文章後只要掃一下QR Code,就能給作者五塊錢、十塊錢的獎勵,他們稱「包紅包打賞」。一旦註冊Rocket Café的帳號,會員就能獲得100點打賞作者。除此之外,也能購買我們的品牌商品、參加活動...等等,等於當金錢使用。這機制讓讀者直接回饋給作者,我認為具有不錯的意義。

在Rocket Café發佈的每篇文章都會有稿費,包括合法轉載(作者個人的文章)也是一樣。在中國有媒體是「點閱率前三高」的才有稿費,這行為當然不足取,但「好的文章獲得更多的獎賞」是應該的,我們希望這樣的獎勵機制是透過讀者回饋,因為作為一個媒體不能對稿子有雙重標準。點數打賞的方式金額雖然不多,對作者來說卻是很大的鼓勵。

中國的「起點中文網」有類似的打賞制度。因為中國的小額支付開發的很早,甚至在微信支付前就用手機支付:假設你每天傳500字的武俠小說到我的手機,那一個月後我就連電信帳單一起付費給你。這在中國能盛行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人數多、基數大;二是有些村莊手機的使用狀況遠比市話普及。當有人發現這商機並從中發大財時,就會有更多人爭相仿效,這就是為什麼擁有幾萬種小說的網站如「起點中文網」紛紛竄起的原因。

但微信支付之所以會普及,主要還是因為大陸的金融系統很差、信用卡不普及,才會產生這樣的系統出來,但同樣的模式搬到台灣來,恐怕會引起許多爭議。

Rocket Café未來的規劃?


短、中期的目標希望能招募到好的作者來寫科技評論,並開始著手不同面向的企劃(如與蘋果合作的iworld),開拓除了「網路大大」以外新的作者。來Rocket Café投稿的作者,我們會給予合理的報酬,形成正向的循環。

我希望我們的文章是能累積、重複使用,不會一年過後就不能用了,至少80%能夠再回來檢視、參考的。募集夠好的作者、累積夠好的文章才能讓我們的基礎變得更扎實。

再來,我們希望能發展Rocket Café這個品牌。可能科技網站本身不賺錢,但我們能在這品牌底下發展其他事業,這些延展出的企劃就能互助互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