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肯德基爺爺的「非洲大冒險」!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到薯條霸主麥當勞在非洲會面臨到的困境,但不知道讀者們會不會好奇,麥當勞的敵手肯德基,在非洲市場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是怎麼拓展非洲市場的呢?事實上,麥當勞於今年11月初才宣布要在奈及利亞開第一間店,但肯德基早在2009年就進入奈及利亞的市場了!現階段,肯德基正準備在2016進軍衣索比亞市場,如果成功的話,將成為第一間在衣索比亞經營的連鎖速食業。

相較於麥當勞在非洲5個國家經營300家店面,肯德基在整個非洲大陸約有750間店面,橫跨了撒哈拉沙漠以南13個非洲國家,而南非及奈及利亞為主要的兩大市場,光是南非就有300多家肯德基店面。奈及利亞與南非為非洲前二大經濟體,被視為進入非洲市場的必攻之地是自然的,但要一路拓展到13個非洲國家,需要相當多的準備及規劃才行。

之前文章中提到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業者的生存空間,包括政治及經濟的穩定度、卡路里的攝取量不同、各國不同風格的飲食文化等等...,這也使麥當勞須小心翼翼的評估展店的效果。但就此而言,肯德基卻能一路領先、在54個非洲國家中搶占近1/3的位子。究竟肯德基在進軍非洲的過程中做了那些努力,又克服了哪些困難呢?

比爾蓋茲加持下的大冒險:穩定雞肉的來源

肯德基、必勝客、塔可鐘(Taco Bell)為百勝餐飲集團(Yum!)下的快餐品牌,百勝餐飲在全球125個國家有超過41000家的連鎖店面,肯德基就占了其中的18000家左右。雖然以規模上來說,肯德基離麥當勞還有一段距離;但就拓展市場而言,肯德基在非洲與中國這兩大塊全球的新興市場,卻表現得比麥當勞突出。

百勝餐飲集團的執行長 David Novak說:「在10年前,非洲根本不在我們規劃的藍圖裡面,但現在,我們覺得到處都是機會。」

儘管說的信心滿滿,但一開始肯德基的確碰到許多困難及阻礙,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雞肉供應」。對於連鎖業者來說,穩定的雞肉供應來源是必須的,雞肉也要符合肯德基的標準才行。但肯德基對於非洲當地雞小農所養的雞卻不甚滿意,覺得他們養的雞「不符肯德基的要求」,讓連鎖業者需花更多成本,從其他地方進口。

雖然雞小農無法達到的要求,但大型養雞商可以。大型養雞商在提供符合標準的雞隻給肯德基的同時,對含有大豆作物的「高蛋白飼料」的需求也日漸增加。於是,有人從中看到屬於非洲雞小農的機會。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以及由比爾蓋茲成立的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這兩大組織於是決定攜手合作,成立「價值供應鏈」(Value Chain)公司。他們認為,如果從正面著手無法解決供應問題的話,那何不以其他的方法試試?

「價值供應鏈」要怎麼運作呢?他們一方面串起非洲雞小農與肥料賣家的連結,另一方面與想穀物及大豆的買家合作。「價值供應連」作為一個中介的角色,將雞小農與肥料賣家合作而成的「優質有機肥」提供給買家,而買家再經過加工處理後,混和大豆及穀物做成雞飼料,再將雞飼料賣給大型養雞商,而養雞商就能成為大型餐飲業者(如肯德基)的穩定供貨來源。這樣的情況下,整個非洲大陸的雞小農都能在兩大組織的幫助之下參與「價值鏈」的運作。而在這條「價值供應鏈」的清單中,包含尚比亞的七大養雞商之一的ZamChick,同時是南非養雞商的主要速食供應鏈,都與肯德基持續保持合作關係。

肯德基除了從中得利於穩定的供貨來源外,這樣的商業模式,其實對許多非洲國家都有正面的影響力。肯德基若要長遠的投資於此、想持續壯大企業的話,必定需要雇用更多當地人、投入更多金錢與時間。而從整條供應鍊的角度來看,因為肯德基具有高品牌價值,讓生產線上所有參與者,包括雞小農、供貨商、養雞商,在過程中也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對當地而言,他們有更多管道可以流通,比如說非洲雞小農將不只侷限於供貨給速食連鎖業者,而能與異業結盟,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將客群描準「快速崛起的中產階級」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調查,到2030年之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家畜消耗量將會增加270%。會如此迅速增加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居住都市的中產階級族群促成的。根據國際貨幣組織調查,非洲的中產階級的人數會每年成長5%。代表這個族群正快速崛起中。對他們來說,在「速食店消費」是一種「身分的象徵」,表示他們是有能力地位的,因此相較於路邊攤,他們會選擇更常光顧速食店面。

百勝集團非洲區的總經理Keith Warren表示,肯德基對當地人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除了中產階級的非洲人會想以進出肯德基餐廳彰顯他們的地位之外,收入僅夠餬口的人也會存錢進去肯德基消費,就算幾個月吃一次肯德基套餐也可以。

目前在南非的肯德基比大多數的地區都還要便宜,因為南非就是供應雞肉的產地。Keith Warren說,「對大部分的非洲人來說,我們現在的價位顯然不是大眾可以承擔的起的,但我們希望未來能逐步地減少成本的花費,並且能反應在價格上。」

另外,在菜單的處理上,非洲的肯德基餐廳也有一套他們的做法。Keith Warren說,因為非洲人對於加工過的食品很有警戒心,他們比較喜歡天然的食物,「比如說吃雞肉的話就必須要有骨頭。」因此在非洲肯德基的菜單中,比較少看到如雞塊和三明治這些沒有骨頭的食物。

機會及挑戰並存的非洲市場

不過,在店面快速拓展的背後,要面對的挑戰是相對少不了的。Keith Warren坦言,在非洲生意真的不好做,因為就算目前政局日趨穩定,相關的管制仍然存在,畢竟政府要保護當地的產業。「我們在世界上雞價格最貴的國家經營過,也有遇過雞隻只能符合最低標準的國家...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政府要保護相關產業。但事實上,如果政府對貿易有過多的保護或限制,對當地經濟而言都不會產生好的結果。」

除了政府的保護措施外,當然也會面臨當地業者競爭市場。舉例來說,南非這塊大餅是許多商家的必爭之地,競爭比其他非洲國家而言更加激烈,但機會相對的也更多。「在經營非洲市場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許多商家投入大筆的資金、心血想好好大展身手一番,但他們付了昂貴學費,最後卻是鎩羽而歸...」Keith Warren提醒想要進入非洲市場的投資者:「非洲有巨大的潛力沒有錯,但在規畫的過程中一定要非常的謹慎,一步步地走向正確的方向。」

其實,在非洲的肯德基不見得真的「贏了」麥當勞,因為不管內部或外部的風險都是難以預料的,新興市場又有許多變數是無法掌握的但文章中兩位管理者所言,雖然非洲處處是挑戰,但如能謹慎規劃事業的方向,視危機為轉機,那挑戰自然也會變成機會及成長的邀請了。他們在面臨風險的過程中,如何與異業合作、描準目標族群、調整內部菜單,以及克服當中許許多多的困難,或許都是我們能學習的地方。

另外,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到底能不能兼顧「在地化」?面對整個非洲市場,本文提到了調整菜單的方向,並未做出更進一步的討論。但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以肯德基進軍中國市場的例子分析,在面對中式料理與西式飲食之間的拿捏,肯德基如何調整口味,才能符合中國人飲食的習慣?而在全球都「吃得開」麥當勞,為何獨獨在中國的生意的慘澹?非洲的章節結束後,下篇文章中,中國的市場仍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參考資料:
KFC’s African adventure
KFC Savors Potential in Afric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